溫州創力:一只電表從制造到“智造”的“微笑曲線”
發布時間:2013-04-26 新聞來源:人民網
當傳統實業遭遇原材料、民工荒等瓶頸之際,新興產業悄然涉足物聯網世界,并與行業大鱷中興、艾默生正面交鋒,在全國拿下許多物聯網項目。傳統產業如何實現轉型升級,如何破解各種要素制約,溫商掘金物聯網的經歷很好地給出了答案,這種從溫州制造到溫州“智造”的華麗轉身,無疑是溫州經濟新的增長點。
“把計算機裝入一切事務”
“客戶的電量、電流、電壓通過智能自主研發的管理平臺一覽無遺,并可實現遠程監控,最高效率實現節能降耗。”在溫州創力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創力”),董事長助理汪國威點擊溫州市一高校的宿舍樓用電量,多少盞燈,一天用多少電量一一顯示,轉瞬之間結束了以前電力參數需要現場人工測量抄錄的歷史。
讓他們津津樂道的是,一只多路電表植入相應的研發軟件,實現遠程控制,甚至可以通過CDMA(無線通訊上使用的一種技術)發射實現手機接收控制,今年這種智能多路電表在廣東銷售了800多盞,銷售額達500多萬元,是普遍電表價格的N倍。這在以前是不敢想像的事。
按照汪國威的說法,使用這種智能電表除了減少人工勞動強度,通過實時采集現場電力系統運行數據外,后臺維護人員還可以診斷機房配電健康情況,杜絕電力浪費現象。
“不僅賣設備,更是賣服務。”該公司一位負責人形象地向記者描述他們的業務性質:當下社會習慣“把一切交給計算機做”,而他們所做的工作就是“把計算機裝入一切事務”,便于遠程管理控制。
“以普通家庭來說,冰箱、空調,或者傳統的電燈、電視,這些電器一直以來都是獨立工作的。通過相應的軟件程序把上述各種電器通過無線方式有機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把雜亂無章的電器所消耗的時間成本和控制成本降到最低。”
多路電表軟件研制成功后,其很快延伸到電腦電池參數測量系統、動力環境監控系統、一體化智能門禁、圖像監控系統、低壓配電智能化、綜合能耗管理(分析、評估)系統等,當物聯網還是一個陌生的詞匯時,創力已經在物聯網行業浸淫了十幾年。
汪國威透露,他們企業一線組裝的工人不到二十人,研發團隊達100多人,去年創造近億元產值,從開發軟件到先進的管理平臺,創力早就不滿足于設備的生產,而滿足于設備生產恰恰是現在許多傳統企業家們都在做的事情。
智能化創業之路
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耕種物聯網達十幾年之久,耐心和信心從何而來?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溫州姑娘林琳與她在復旦進修時認識的校友、已經拿到美國全額獎學金的核物理研究生張焱結為連理后一起來到溫州。從一家工作室開始,根據企業所需,解決技術難題,開始了創力的智能化創業之路。
早在物聯網對許多人而言還只是個概念時,林琳夫婦卻以中小企業的勤奮和溫商的敏銳搶得先機,第一項產品圍繞著蓄電池組的監控展開——有了監控,機房人員就不用隨時走動察看電池是否耗盡。
產品研發成功后,業務便出現了今年百萬、明年千萬的爆發量;當拉閘限電還只是局部現象之時,他們便研發適合所有企業的能耗管理系統,2010年,這一產品終于可以同中興等行業巨頭正面過招。
在為一家企業做產品時,發現對方幾次拆開她的產品,以求破解。于是他們想了個保護產品的辦法——一拆即毀。在被外界稱為人才難聚的溫州,創力每年將銷售額15%以上投入研發等一系列優勢,最終成為三大通信運營商的長期合作伙伴。
“前年這個時候訂單應接不暇,今年明顯淡了許多,作為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物聯網也感到一絲寒意。”汪國威坦言溫州經濟暫時遇到困難,企業更加重視節能降耗,更加注重控制生產成本,這無疑給他們帶來商機,“瑞安一家溫州知名企業的生產車間全部采用我們研發的設備,每個車間的用電生產成本實現遠程實時監控。”
高新產業的艱難轉型
早在2000年,溫州一批原本從事傳統自動化領域生產的企業就轉到物聯網研究領域,物聯技術首先被應用到工業領域。初嘗“智造”的甜頭。
一家生產汽車輪胎氣門芯的企業,就依靠物聯網技術獲得了市場優勢:后臺系統能監測到輪胎胎壓不足的情況。這樣的氣門芯價格從7分錢到100元,業務拓展到了海外。
這樣的事例不時成為經貿委中小企業處工作人員津津樂道的產業轉型經典案例,但溫州傳統產業轉型依然有太多的先天不足,“雖然貸款的門檻減低很多,但融資周期太短。”創力一位副總向記者嘆苦道。
“從研發到線下應用往往需要兩三年,甚至更長時間,研發不到一半,就要還貸,沒辦法只能用房產等去抵押融資。”這位不愿具名的副總說企業投入研發的資金相當大,沒有金融部門支持幾乎寸步難行,好在有科技部門的支持,5項專利產品實行質押,融得800多萬元,及時解決燃眉之急。
一位不愿具名的從事物聯網研發企業負責人坦言,在溫州,物聯網前景無限,但困難也不少,溫州能提供很好的辦公室,很高的年薪,但是提供不了很好的社會氛圍,技術人員晚上出去休閑一下,或者充充電,溫州都提供不了。所以互聯網、動漫都集中到杭州,哪怕在寧波也呆得住。
另外,一個值得反思的現象是,本土環亞風投公司,其投資的全是外地企業,溫州企業一家沒投。按照環亞風投負責人的說法,溫州好的企業不讓投,溫州人有錢,差的不敢投。而且,溫州也缺少那種高科技、附加值高、會有爆發式發展的企業,因為溫州留不住人才。
讓資本之水有效灌溉實業之田
在創力看到的一切,只是溫州新興高科技行業的一個縮影。
雖然物聯網行業在溫州還處于“啟蒙”時期,但它是有效破解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國際市場動蕩不定等多重壓力,讓傳統產業看到轉型升級的曙光:把一些代工的東西都轉移到外地去,建成一個研發中心和銷售中心,實現“溫州制造”到“溫州智造”的轉型。
微笑的嘴形是一條曲線,兩端朝上。而在產業鏈中,附加值也更多體現在兩端——設計和銷售,處于中間的制造環節,附加值最低。在環境倒逼之下,這樣的創新企業無疑是溫州未來經濟增長的新驅動力。
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強大資本支撐,國外企業從事高科技產業,總有引來風投和股權基金參與,或以風投和基金的形式去投資高科技領域,而溫州卻不然,靠的全是自己的資金、銀行貸款、甚至是民間高利貸。
打破金融體制藩籬,銀行家們開始俯身靠近金字塔底部巨大而饑渴的中小企業群,溫州這次金融體制改革好比是建一個自來水網,然后安裝龍頭。接下來千萬不要以為這些供水設施建好了,溫州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就解決了,但愿一批批創新型企業能夠真正享受到金融資本的陽光雨露。
轉載自:人民網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網 | MSN | 騰訊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