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輝在家待業期間,積極尋找網上視頻面試機會,爭取盡快找到工作。一次面試中,HR提出公司因疫情影響會適當降低求職者預期薪資。
小輝很猶豫是該進一步了解該公司并入職,還是繼續等待疫情結束之后薪資穩定再尋求面試公司。
根據智聯招聘《2020年春季企業復工情況調研報告》數據顯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企業預計招聘人數有所減少。從整體招聘規模的變化來看,更多企業將招聘規模調整到10人以下。
而招聘規模的縮減,也將導致預付薪資的減少。求職者該將就薪資立刻入職,還是繼續熬過漫長的待業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HR為什么會在疫情期間降低薪資面試?
1、優化人員結構,行業薪資水平下滑
受這次疫情的影響,整個行業的招聘規模減少,導致整個行業的基本薪資水平也相對應下降,HR不得不在面試時商議調整薪資來應對當前局勢的調整。
同時,伴隨行業薪資水平下降,人員結構優化是必然之路。HR需要考慮在目前經濟萎縮狀態下的最佳薪資和人員進行對接,公司才能順利渡過疫情空窗期。
因此,求職者需要了解到視頻面試中HR適當調整薪資水平可能是被迫于當前疫情所造成的形勢影響,不必驚慌猶豫,可以向HR適當了解當前薪資變化和以后的發展,方便做長久打算。
2、企業效益低,降低HR招募預算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吳曉波提出,在今天嚴峻的環境下,每一家企業“自求多福”,并不是坐在原地唉聲嘆氣、無所作為,而是積極地開展一個最小單元的自救計劃。
為了禁止肺炎疫情的傳播和傳染,各省市、鄉鎮都封閉人員進出,這也導致了較多中小型企業效益降低甚至面臨倒閉的情況。因此,企業不得不“多做減法,少做加法”,來減少整體預算,這其中便包括新招員工預期薪資的預算。
知乎上有個“疫情是否會導致較多年后面試者低薪資入職公司的情況?”的問題吸引眾多網友評論。
其中有高贊評論指出,受到疫情影響,很多中小型企業基本都踩著盈虧平衡線,通過現金流等來維持基本運營,這時候“降本提效”成了重中之重。而招募員工薪資預算便會被壓縮,這也是公司的無奈之舉。
2月底疫情能否解除,尚未清楚,即便疫情解除,各行各業仍然需要一段恢復期。因此求職者在期間需謹慎入職,需考慮公司發展和當前發展再做決斷。
3、HR招募手段,實現最佳性價比
前段時間小凱積極通過網絡視頻面試尋找公司入職,在面試期間,HR也提出了因疫情影響可能會降低新招員工預期薪資的看法,并問小凱是否會接受。
小凱覺得目前形勢如此,就沒有多想,便欣然接受。但之后小凱發現,這也是HR通常的招募手段,降低預期薪資招攬人才從而實現最佳性價比,是HR的職責之一。
因此,求職者在這段時間面試時需要注意HR提出的降低薪資的目的和策略,并分析HR的心理預期,保障自身權益。
因疫情降低薪資?
這幾點要記牢
1、分析整體局勢,商議最佳薪資
在這種情況下,求職者更需要分析整體局勢,運用反向思維,探求HR對求職者的預期薪資,并商議出最佳方案,才能穩定入職,實現自身的長遠發展。
有資深HR指出,在如今的形勢下,公司更想以較低的薪資來招募更優秀的人才來促進公司的創新和運營。因此在年后很多面試中,HR傾向于壓縮求職者的預期薪資來實現業績目標。
在家待業面試時,求職者應當在和HR的交流中商議出自己較為理想的薪資,積極保障自身權益,看準公司后再入職發展。
2、建立“危機意識”,判斷公司前景
當前,較多中小型企業面臨難以經營和倒閉的現狀,身為求職者,需要建立自身“危機意識”,面試前,了解目標公司的近期措施以及分析公司未來前景。
有網友在智聯招聘職Q社區中分享了自身的兩次求職經歷,他在年前跳槽離職,準備年后找新工作。但是因為疫情的突然爆發,現在只能通過網絡開展視頻面試。
后來在一次面試中,他接受到了兩個公司的offer,之后他查了很多這兩個公司的最近新聞和經營數據,選擇了其中一家公司。之后沒幾天,另一家公司便倒閉了。
在如今的面試中,求職者更需要對目標做足準備,具備危機意識。若是HR提出類似降低預期薪資等要求時,需謹慎應對,判斷其公司是否有安全渡過疫情期的能力,再決定是否入職。
3、了解晉升渠道,鋪墊職業規劃
一項社會調查顯示,職場人對職業規劃的關注較薪資的關注更高,如今職場人更加關注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和發展,希望能擁有更穩定的晉升渠道。
在《華為的管理模式》一書中,王偉立提到,華為的狼文化是眾所周知的,其實行牽引式人才管理關系,推行定崗、定責、定酬的待遇系統,晉升渠道透明公開,從而鋪墊員工的職業規劃。
求職者在面試中,首先應了解目標公司可能提出因為疫情的影響降低求職者的預期薪資是正常手段,并予以商談,再仔細了解其晉升渠道,描述自身的職業規劃,從而得到更好的發展。
如今肺炎疫情依然在蔓延,求職者在家待業期間也應當積極提升核心競爭力,看準目標公司,分析職業前景。無論疫情何時結束,求職者都能在新公司尋求更大發展。
因此,新的求職周期中,職場人更需要了解到目前薪資只是暫時的狀態,明確自身的職業規劃并提高核心競爭力才是最佳良策。
(轉自騰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