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效應對有色金屬價格持續下跌,打破越生產越虧損的怪圈,擺脫產能過剩困境,當前,企業必須果斷采取彈性生產措施自救,不僅可以減產保價,同時不會顯著增加單位成本。這是引領有色金屬價格回歸正途,促進行業走上健康、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受投資需求低迷、產能過剩以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低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有色金屬價格不斷下跌并屢創歷史新低。據2015年四季度中經有色金屬產業景氣指數報告顯示,2015年四季度有色金屬出廠價格同比下跌13.2%,連續16個季度處于同比下降態勢。其中,鋁價比20年前(1993年至1998年)的平均價格1.48萬元/噸還低18.2%。
有色金屬價格的斷崖式下跌,導致國內有色金屬冶煉企業的盈利狀況明顯惡化。自2012年以來,我國鋁冶煉行業已連續3年虧損,且虧損面持續擴大,整體虧損程度不斷加劇。據測算,目前我國電解鋁行業平均含稅完全成本約1.2萬元/噸,平均含稅現金成本約1.03萬元/噸,即在當前鋁價下,仍有大部分企業處于虧損狀態。
“由于有色金屬價格全面下滑并嚴重低于成本線,迫使各大冶煉企業不得不紛紛采取大幅度減產措施,以應對經營困難。”中國工商銀行投資銀行研究中心分析師羅榮晉說,這也導致有色金屬冶煉企業化解產能過剩的壓力空前加大,其中電解鋁行業較為突出。
“在此背景下,電解鋁行業要突圍解困,從供給側來說,只能收縮產能。”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文獻軍說,一方面,鼓勵沒有競爭力的企業退出市場;另一方面,引導企業實行彈性生產。
為減少虧損,很多電解鋁企業果斷采取彈性生產措施自救,包括全部或部分停槽、減產、提前大修電解槽、延遲大修槽復產、提前淘汰低效產能等。據統計,目前處于關停的電解鋁產能達427萬噸/年;截至2015年底,累計關停電解鋁產能達815萬噸。其中,永久關停產能為336萬噸,建成但未投產的產能為128萬噸,實施彈性生產的產能達351萬噸。
“在當前形勢下,企業實施彈性生產既必要也可行。”文獻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應對有色金屬價格持續下跌的有效措施,也是引領鋁價回歸正途,促進行業走上健康、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必然選擇。
從必要性來看,通過彈性生產,不僅可以縮減流動資金需求,減少現金流損失,還可以減輕企業的資金壓力;從經濟性和合理性角度來看,適當規模(如電解鋁總產能的15%至30%)的減產并不會帶來當期單位成本的明顯上升。因為適度的減產與滿負荷生產相比,占比最高的原材料和電力的單位成本基本不會發生變化,財務費用因流動資金減少也基本不變,人工費用和折舊費用的上升一般可控制在60元/噸左右,這與當前生產1噸電解鋁虧損的幅度相比微乎其微,減產減虧效果十分顯著。
從地方政府的角度來看,若企業全面停產將對當地經濟發展、金融信貸安全、人員就業、社會穩定、上下游產業的生產經營產生較大影響;實施彈性生產,可以避免關閉生產線,將對地方經濟及社會的影響降至最低。
同時,從市場需求來看,電解鋁消費前景依然向好。在“十五”至“十二五”期間,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對鋁的需求呈加速增長的趨勢,鋁消費增速大幅超過同期GDP的增長水平。進入“十三五”,中國經濟步入工業化后期,鋁消費增速呈現放緩趨勢。但在這期間,鋁消費增速與其他國家相比仍處于較高的水平。此外,由于我國鋁消費起步晚,鋁的積累“底子”還很薄,使用存量僅相當于美國的1/10,人均存量水平更低。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鋁應用的廣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在多方因素作用下,目前電解鋁行業已有回暖跡象。據2016年1月中色鋁冶煉產業月度景氣指數報告顯示,2016年1月,中色鋁冶煉產業先行合成指數為65.79,擺脫了持續下滑的趨勢。盡管LME鋁價同比降幅較大,但從環比來看,2016年1月與2015年12月相比價格基本持平,且SHFE鋁價在經歷了2015年12月的持續回升后,2016年1月基本在1.06萬元/噸至1.08萬元/噸的區間波動。
“鋁價回升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企業彈性生產效果已經顯現。”文獻軍說,一方面,企業減產效果顯著:2015年12月,電解鋁日產量降至8.16萬噸,較2015年6月最高的9.19萬噸減少了1.03萬噸;氧化鋁減產效果也將在2016年逐漸顯現;另一方面,鋁消費新增長點不斷出現,如汽車鋁車身等應用的發展將為促進鋁消費增添新動力,為電解鋁行業擺脫產能過剩困境提供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