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大家都在提國家投入巨資治理環境,沒想環保PPP項目中標的卻都是一些建筑企業,環保企業只能給他們打打工。
據悉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簡稱PPP)推行以來,多項政策文件相繼出臺以推動和引導PPP項目實施,同時地方政府也按要求推出PPP示范和試點項目。但在全國人大代表劉正軍看來,如今很多項目并非由環保企業承接,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大型國企、建筑企業相繼中標。
3月4日,全國人大代表、永清集團董事長劉正軍表示,現在專業化環保公司參與不了環境治理項目的問題非常突出,很多項目都被大型國企、建筑企業中標了,而不是由專業的公司來干專業的活。
“環保公司是給環境治病的,一個人病了,誰到醫院愿意找一個不專業的大夫來看呢?”他說。劉正軍建議,應該提高環保PPP項目專業度的門檻,從而把不專業、投機的公司擋在外面。
據悉公開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從2010年的6654.2億元,逐步上升到2015年的8806.3億元,同比增長了32%。但是,雖然國家投入巨資進行環境治理,效果卻尚未盡如人意,環境質量改善的進度與人民群眾的預期還有很大差距。原因之一,就是很多環保PPP項目的中標企業都是建筑企業,而非專業的環保公司。據E20研究院調查顯示,從投資額度看,環保類PPP項目中,國有企業所占比例約為72%,民營企業僅占28%。這其中,建筑承包商又占據了很大比例,由此造成了專業的環保投資運營商被建筑施工企業擠出市場。
而與其他行業相比,環保行業具有其獨特性,環保類PPP項目注重運營環節,運營能力積累不足的建筑施工企業缺乏持續運營的動力和能力,可能造成嚴重后果。
“環境問題有很高的復雜性,應該由專業的環保公司來處理。就像協和醫院之所以這么好,也是需要多少年的積累積淀才完成的。”劉正軍表示。
E20研究院的調研也顯示,PPP項目存在一些機制設計上的不合理,包括:項目前期工作不規范造成的工程概算虛報,招投標機制不合理造成的市場不公平,信息公開不充分等。例如,以建筑承包商為核心的央企,靠其在工程管理中的優勢,并通過提高工程概算(當前普遍存在項目合同造價平均高于傳統模式下的20%)爭取工程利潤,補貼運營利潤,進一步擠壓項目投資回報空間。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PPP成了大型國企的盛宴。王哲曉表示,PPP的本質應該是公私合營,但實際上中國環保PPP項目卻都是政府和大央企之間的合營。
“在準入方面,希望設計合理的機制,比如把訂單拆小一點,或者把指標分細等,降低準入門檻,讓更多的專業化公司進去。”他表示。
那改怎么辦呢?
劉正軍的破解之道建議,應該提高環保PPP項目專業度的門檻,從而把不專業、投機的公司擋在外面。“比如,如果最后這個區域的環境質量沒有改善,或者環境質量的改善達不到整體要求的話,就不給這家公司付費,這樣不專業的公司就會感受到壓力。”他表示。
E20研究院也建議,應該規范項目的前期工作,要求達到初步設計深度才能啟動項目的PPP運作,防止虛增概預算提高建設期利潤。政府也要加大對項目的深度介入,對每個環節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進行嚴格審核,加強項目管理,在項目驗收后還要進行嚴格審計。
此外,還應把工程企業捆綁進運營的長期考核里,促進PPP項目建設和運營環節的有機銜接。PPP項目是一個全生命的系統工程,每一個階段都應該交由專業的主體來做,各司其職。中國PPP項目的專業投資者以工程型企業為主,投資運營商為輔,大型央企更加專注的是工程建設,而環保公司更加專業的是項目的實施方案。將工程建設和運營環節有機銜接,可以有利于市場的有序進行,公平競爭,進而提高PPP項目的專業度。
還有,可以推廣兩階段招標方法,運營方案優秀且排名前三名的投資競爭人才能進入價格競爭及綜合評分階段。在環保行業推行的PPP項目可以在同一平臺上進行信息公開,并組織專家點評典型項目,從而引導形成良性的競爭格局。